如何避免职场的偏见和无乱猜疑?

2014年12月29日   创业学苑 来源:游金地   编辑:成都广告管理员
  如何避免职场的偏见和无乱猜疑?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突然会变得理智全失,用阴谋论放大去看领导或雇主的一言一行?社交心理学家指出,那些资源较少或弱势的人容易出现过度警觉这一能够加剧误解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在保持健康的怀疑精神的同时让自己不至于失控?

  在企业中,建立信任关系是一件好事。例如,如果你是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公司员工并对乔布斯在创新方面的才干深信不疑,那么当他提出开发前所未有的平板电脑设备时,你会尽心尽力。信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带来无摩擦的人际关系。当然,还有一些领导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例如伯纳德?麦道夫(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制造者)。问题在于,当怀疑职场领导或者团队的你将各种线索关联起来的时候,如何能确保自己是正确的?

  社会心理学家罗德里克?克莱默说:“的确,人的大脑天生就会去搜寻或过度解读某种信息。”他在新发表的论文《胡乱猜疑:“被圈外人”臆想情绪的起源和动态分析》中写道,职场中存在一些通常共同起作用的心理因素,会让人们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夸大或误解怀疑,进而演变成不信任。我们有必要了解以下三种类型的误解:

  ■对于交往过度个人化的解读

  克莱默说:“在出现不好的局面时,人们会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遭遇,进行‘对号入座’,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如,在未接到某参会邀请时,可能将原因臆想成‘他们在讨论之后主动决定将我拒之门外’。”

  ■恶意归因过失

  克莱默说:“我们通常会对善行表示怀疑。很多人都会碰到过以下的情况。我给上司发了一封邮件,但没有得到立即回复。于是我开始琢磨其中的原因。他们是不是生我的气,还是我让他们失望了?他们是不是以此作为惩罚?而事实上,上司可能只是因为忙碌而没来得及阅读邮件。”

  ■夸大阴谋论断

  克莱默说:“这实质上更像是一种社会普遍行为。当事人意识到同事没有给自己回信,然后联想到上司也没有回——突然间,这些因素关联了起来,当事人意识到‘哦,看来是升职无望了。’”

  那么如何在保持健康的怀疑精神的同时让自己的疑虑不至于失控?克莱默说:“在了解这些偏见的性质以及能够加剧这些偏见的心理因素后,人们便可以开始采取应对措施。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渴望通过了解大脑出错的一些情况来帮助大脑做出理性的抉择。”
编辑:成都广告管理员
更多
   TAGS
  
一键分享,共同成长!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微信号:游金地(youjindi20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9337人参与 | 评论0
登录 (请登录发言,遵循相关规定)
如果您对本内容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在此进行反馈。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2013-2014 www.youjindi.com.鲁ICP备11011247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青岛网警备案